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深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抓实抓细“五大体系”建设,将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建强急诊急救体系
荆门市抢抓急危重症救治“时间窗”,打造“市区一体、市县协同”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
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危重症救治“5大中心”建设,打造“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乡镇30分钟、省内1小时”急救圈。
建立健全由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的医疗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实现公安、应急、消防与卫生健康部门“信息直联”,院前急救机构、乡镇社区、救治医院之间“情况直通”,导管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急救场所“救护车直达”,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提高至97.19%。
组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综合监督执法等3类23支卫生应急队伍,会同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卫生应急实战演练,2022年完成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和大型突发事件救治任务667次。
完善医防融合体系
荆门市针对疾病谱变化,以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为载体,建立健全专科专病医防“一体化”服务体系。
市中心医院牵头负责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市人民医院牵头负责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精神卫生防治,市中医医院牵头负责中西医结合专病防治,市妇幼保健院牵头负责出生缺陷防治,建立8个市级专病防治中心。
在基层建立各类高质量慢性病管理站143个,由市级专科专病中心统筹“三师一医一护”(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护士)等医疗人才资源,实行按病种分类签约服务和管理,每个专科医生包联多家慢性病管理中心和村卫生室,形成“1+N+X”的防、筛、管、治、研工作闭环。
依托24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全市逐级布局初筛点位,形成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三位一体”的协同筛查、救治工作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设置公共卫生科,按照不少于开放床位1000:4比例配齐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指导落实公共卫生责任清单,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巩固分级诊疗体系
荆门市依托医联体,提升服务能力、激活内生动力,推动形成“上下一体、互为补充、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
在城市做实3个医疗集团。考核并分别拨付集采药品、集采冠脉支架医保结余留用资金151万元、288万元,中选药品、耗材平均降价60%、80%。先后9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累计调整1万余项,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实现“三降一增”(降低药占比、耗占比、检验检查占比,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9%。进一步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报销比例差距,将居民医保在基层住院的报销比例提高至90%。实施“优才计划”,并在公立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多渠道将引进培养的92名医学卫生人才纳入编制管理,解决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在公立医院引入以资源消耗为基础(RBRVS)的绩效管理工具,建立以CMI(病例组合指数)、RW(相对权重)、时间、费用消耗等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服务的积极性确保就医的满意度。
在县域做强4个医共体。4个医共体牵头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提前实现县域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在后港、胡集、石牌、永隆、罗店等5个乡镇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明确130个DIP(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付费基层病种,医疗服务更公平、更可及。持续推进京山市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建设,在6大县域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常态运行基础上,将移动车载CT、掌上超声、心电一张网、数智病理服务、区域临床检验延伸至镇、村,打通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在基层做优1个中医药联盟。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全市建立68个中西医结合专病防治站,大力推广中医医疗服务和适宜技术,支持33个中医院内制剂在全市医疗机构流通使用,并纳入医保报销。
构建智慧医疗体系
针对群众“看病繁、看病贵”问题,用“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和高质效服务。在智慧医疗方面,会同医保、数据部门,以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影像、检验、病理、心电、超声”5大辅助检查诊断中心,建立健全“上联部省级医院、下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会诊体系。在智慧管理方面,卫生健康、医保部门坚持“信息共享、难题共治”,推动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信息系统覆盖16家公立医院,DIP院端、医保端信息系统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每季度“晾晒”、通报医疗服务效率与业务运行情况,全市公立医院病案首页入组率达99%以上。在智慧服务方面,上线“i荆门”健康医疗服务App,持续推进指尖预约、掌上医疗、多学科会诊、床旁结算,就医预约时间精确到30分钟以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到15分钟。
优化“一老一幼”健康服务体系
坚持健康优先发展,将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关切的问题“清单化、项目化”。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在经济支持方面,明确免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辅助生育补助、三孩育儿补贴、住房补贴、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在时间支持方面,实施带薪产假、陪产假、育儿假,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在服务支持方面,落实孕产妇保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助产机构推广分娩镇痛,将生育医疗费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在文化支持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夫妻共育等新型婚育文化。
优化普惠托育服务。巩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成果,争取中央预算内托育服务项目9个、资金1632万元,发展托育服务机构290家,提供托位1.09万个。
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着力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就医环境、服务内涵,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行“复诊0元号”,在市妇幼保健院、市康复医院率先实行老年人“0元挂号”。组建1378个家庭医生团队,为36万老年人开展定期上门体检、居家诊疗服务,优化入出院流程,投放首批140台“医保刷脸”设备,实现安全便捷医保结算,让老年人温暖、舒心、智能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