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漳河新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屈家岭管理区社会事务局,委直属各单位,委机关各科室:
现将《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荆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3月20日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健康荆门建设总目标,聚焦“一老一小”(老年服务、托育服务)、深化“两大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控体系改革)、推进“三大建设”(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疗服务底盘和公卫服务底盘建设)、提升“四大能力”(医疗服务能力、信息化保障能力、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健康产业发展能力)、建好“五大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临床科研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中医保健康复中心),坚持信息化赋能、集团化建设、体系化思路、产业化发展,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荆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荆门实践筑牢坚实卫生健康根基。
一、聚焦聚力推进健康荆门建设
1.深入实施健康荆门行动。持续落实“健康荆门2030”行动规划,认真履行牵头部门之责,统筹推进15个专项行动,加强调度与督办考核,围绕核心工作指标开展监测评估分析,纵深推进健康荆门建设。持续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和健康细胞建设,打造一批健康步道、主题公园(广场、游园)及健康单位、健康村(社区)。创新拓展健康知识普及方式方法,持续开展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健全“323”攻坚行动工作统筹调度机制,强化市县两级防治中心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培训职责,加快推进胸痛单元、卒中防治站、中西医专病防治站以及咳喘单元等基层防治单元建设,实施心血管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等项目,落实防、筛、管、治等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至37%以上。
2.全面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坚持多病同防策略,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早、小、严、实”处置传染病预警信息和聚集疫情。实施艾滋病防治质量年活动和消除丙肝危害行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达到95%以上,有效发现和治愈丙肝患者。推进“互联网+智慧预防接种”建设,统筹实施免疫规划疫苗和流感、肺炎球菌、手足口、水痘、宫颈癌等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不断筑牢筑实免疫屏障。开展结核病防治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学校结核病筛查、监测和规范处置,推进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患者全过程管理。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持续开展健康企业创建,强化职业健康危害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完善职业病诊断和救治保障。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应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智控平台,推动管理服务向“精准智能”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开展重点人群及特殊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疏导和干预。加强中小学及托幼机构卫生健康监测,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措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比2023年下降0.5%。大力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完善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慢病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优化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持续巩固血防基础,深入开展查灭螺、查治病、风险监测、联防联控等工作,常态化做好应急物资和技术力量储备。推进钟祥市、京山市乡镇消除达标工作,血吸虫消除达标乡镇不低于5个。抓好血防能力提升与质量控制,继续推进实验室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3.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常态化开展中心城区三区创卫巡查工作,保持创卫监管动态化、措施长效化。持续开展国家卫生县(乡镇)创建工作,支持钟祥市创建国家卫生县,提升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加强对国家卫生乡镇暗访考核,保持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开展春季、秋季病媒生物防制专项活动,落实以环境防制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措施,将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以村(社区)为单位,持续打造爱国卫生共同缔造示范点。
4.切实强化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组织实施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会商。加大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有效处置。持续推进营养指导员培训、临床营养科建设、合理膳食行动。继续开展营养健康场所建设。普及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知识。
二、聚焦聚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5.着力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全面落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城市医疗集团方面,保持属地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财政投入渠道不变、人员身份不变,持续深化信息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急诊急救、专病防治、中西结合、医防协同、绩效管理等“8个一体化”。县域医共体方面,做实“三通六统一”,即人通、财通、事通,统一行政领导、统一人员调配、统一绩效管理、统一经济分配、统一医保费用调控、统一监管考核。逐步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报销比例差距,不断扩大基层病种目录,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引导群众选择性就医,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形成。落实市外转诊远程会诊复核政策,优化异地就医转诊备案机制,做好分级诊疗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衔接工作,推动县域就诊率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量占比分别稳定在90%、65%以上。
6.奋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聚焦八大亮点和30个高质量发展目标,推进“五大类”73个项目全部开工或实施。支持钟祥市高标准开展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创建全省、全国高水平的优势学科,打造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临床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建成不同层次的高水平数智化公立医院,形成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区域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为骨干,其他高水平市、县级医院为支点的公立医院网络。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持续实施医疗服务效率与业务运行情况季度分析机制,建立排名通报制度,推动全市公立医院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7.合力深化“三医”协同治理。贯彻落实《荆门市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巩固完善医改组织运行机制,建立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加强财政保障,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责任,加大财政对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6大投入保障。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DIP付费改革,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DIP改革医疗机构覆盖率、病种覆盖率、医保基金支出占比均不低于90%。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将成本和价格明显偏离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推进药品耗材供应保障改革,落实集采药品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全面完成约定采购量。以冠脉支架为切入点探索开展国家集采医用耗材医保资金结余留用工作。加强短缺药品监测和应对,防范季节性与结构性药品短缺风险。推进人事编制制度改革,落实公立医院内部人事自主权,通过特设岗位、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多种形式将培养引进的人才纳入编制管理,统筹不同身份人员待遇。推进绩效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在公立医院内部建立以质量效率为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聚焦聚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8.持续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骨科、儿科、重症、呼吸和市人民医院肿瘤、精神、传染病、心血管等8个专科类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市级医院建设,着力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中心医院综合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专科专病特色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中医医疗和康复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中心等市级“五大中心”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着力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县级临床服务“五大中心”。持续巩固扩大沙洋县、京山市三级医院创建成果,力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我市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9.持续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疾控机构编制和财政保障政策,稳步实施疾控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重塑机构改革后的监督执法体系,建立综合监管制度,提升监督执法效能。完善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医院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实现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做到“医中有防、防中有医”。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完善传染病防控社会动员、多点触发机制,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合力。健全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出台《荆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预案培训和实战演练。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做好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10.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提升。开展医疗质量、患者体验“双提升”专项行动,将“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全市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提高门(急)诊电子病历使用比例,三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四级及以上,二级医院达到三级及以上。加大检查检验结果质控考核,依托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完善市级质控中心绩效考评机制,推进县(市)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建设,编报年度质量控制报告和医疗质量负性事件分析报告,定期开展医疗质量安全问题督办检查。加强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办公室建设,严控纠纷增量,压减纠纷存量。开展全市公立医院巡查、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定向打造一批重点优势专科,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1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5—20个,着力提升基层儿科、全科和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诊疗能力。稳步推进“市区一体、市县协同、部门联动”的全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启动“A级急救站”评审工作。加强急救站质控管理,季度平均急救响应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推进“市县城区10分钟急救圈、乡镇30分钟急救圈”落地见效。强化药事管理,加强血液安全管理,依法做好医疗机构器官移植工作。完善医疗纠纷预防调处工作机制,做到医疗纠纷处理第三方人民调解制度参与率和调解成功率“双提升”。
11.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服务提档升级。推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参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乡村一体化管理。持续开展基层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防治,全域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胸痛、卒中、心律失常”“三站同创”建设,完成慢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免费筛查87万人次任务。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提质增效”工程,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和基层特色科室创建,每个县(市)建成1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坚持“引育留用”壮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 入职培训,规范村医执业管理工作。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融合发展。
四、聚焦聚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2.全面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巩固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成果,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措施,优化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着力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三级公立医疗机构探索推行医育结合工作。积极兑现落实普惠托育机构生均补贴、示范托育机构建设补贴以及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关怀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完成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05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1个以上。
13.全面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提升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治服务能力,确保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核心健康指标达到国家、省定标准。落实母婴安全“五项核心制度”,加强高危孕产妇的预警研判、流动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实施“两癌”筛查、新生儿5项遗传代谢性病和听力筛查等妇幼健康免费惠民项目。落实免费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防治及0-6岁儿童视力、孤独症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儿童健康管理水平。开展出生缺陷防治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监管,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等级评审,促进妇幼保健机构提档升级。
14.全面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健全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服务,推动医养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深入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省级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规范落实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0%以上。开展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口腔健康、营养改善和痴呆防治等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增强老年人身体功能。
五、聚焦聚力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
15.打造中医优势品牌。持续推进东宝区中医示范县创建,启动钟祥市中医示范县创建,支持沙洋县中医院创建二级乙等中医院。巩固中医馆建设成果,各县市区建设市级示范“国医堂”2个以上,1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 “中医阁”,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依托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推广10类4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
16.打牢人才队伍根基。评选荆门市名中医,持续做好市级中医药人才培训,鼓励各县(市、区)引育并举,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中医药培训、业务竞赛等活动。鼓励“西学中”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鼓励退休医师到基层执业服务。2024年,各中医馆至少配备1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人员。
17.打通信息联通屏障。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提档升级,市中医医院达到五级,钟祥市中医院达到四级,沙洋县、京山市中医院达到三级。加快推进基层中医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扩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覆盖范围,尽早实现区域内中医药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18.打开传承创新思路。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创制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产品,不断提高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着力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建设,深入开展中医药基础、临床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六、聚焦聚力激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动能
19.加强规划编制与执行。编制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编制辖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持续推进实施《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开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重大项目和重大任务检测,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启动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监管,规范项目建设。积极争取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常态化做好卫生健康领域项目谋划和储备。
20.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落实荆门市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责任,健全卫生健康领域依法治理体系,完成纳入荆门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市政府“十四五”规章制定规划项目。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做好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着力打造“法宣融医卫、法治伴健康”普法工作品牌。开展学法用法考法活动,不断提高系统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和清理,完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治审核机制,规范执法行为。落实“信用+综合监管”“信用+医疗”制度,完善重点人群信用档案,运用分级分类监管、联合惩戒等手段,强化行业自律。统筹调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工作,开展医疗美容、人类辅助生殖和职业卫生等专项检查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坚持“以案促管”和包容审慎监管,提升卫生健康领域监督执法效能。
21.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质量,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94个数据集标准的改造,继续抓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数据上传的质量。持续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在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的普及应用,并对电子健康卡注册率、使用频率以及医疗机构服务流程等方面开展量化评估,确保居民电子健康卡持续正常使用。提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水平,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开展智慧医疗建设和应用行动。加强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备案管理,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安全培训,建立第三方安全审核服务机制,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22.强化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实施“十百千”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建好10个“荆门名医工作室”,引进100名左右硕博研究生,培养数千名中青年骨干人才,打造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素质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200人左右,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造血”。深化医教研协同,激发医学科技创新活力,提升临床研究能力,优化科研诚信环境,促进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
23.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快构建以数智化病理服务为重点的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县域远程病理、影像、心电、审方中心,实现市县乡三级远程诊疗服务全覆盖。健全完善医企对接机制,建立医疗机构与本地医药企业的“医企”定期对接机制,扩大本土企业产品在全市医疗机构的使用份额。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健康食品等4个重点领域,主动对接产业转移企业。继续谋划组织好2024年健博会的参展活动,集中展示我市大健康产业的特色和成果。
24.严格落实财务审计制度。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卫生健康经费保障。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开展以业财融合为重点的运营管理建设,不断完善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行业绩效指标体系,强化绩效运行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加强预算管理,开展专项检查,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开展预算执行情况专项审计,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
25.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成效,策划开展丰富主题活动。持续做好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新闻宣传、专题报道、典型推介,探索打造宣传特色亮点品牌。牢牢把握“一微一网一端”自媒体宣传阵地,加大“荆门名医”、“荆门杏林英才”等宣传,讲好卫生健康故事。持续做好“荆楚楷模”、“中国好医生好护士”典型选树工作,开展护士节、医师节等纪念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塑造尊医重卫良好社会氛围。推进文明行业创建,巩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凝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正能量。
26.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树牢风险意识,开展分析研判,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严防“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展。全力防范化解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安全生产、生物安全、社会稳定、出生医学证明、医疗美容、辅助生殖、麻精药品、器官移植、中医药服务、血液安全、消防安全、生物安全、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社会舆情等方面的风险隐患,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痛点问题,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持续推进遏制重大事故专项行动,确保系统平安稳定。
27.着力推进其他工作。加强健康帮扶、卫生健康统计、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文明城市创建、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扫黑除恶、双拥、征兵、保密、档案管理、年鉴编撰等工作。积极组织工会、团委开展各项活动,大力推进卫生健康系统文化建设。认真完成年度驻村扶贫、援疆、援藏、援外工作任务。推进老干部保健等工作。
七、聚焦聚力涵养行业系统清风正气
28.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各基层党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持续开展“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提升转变。持续强化党建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两融两化”(党建融于医务、党建融于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党建品牌,努力构建“一单位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工作格局。
29.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督查、基层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定期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重要事项,持续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加强门户网站、官方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管理和宣传阵地建设,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规范新闻发言人各项制度,适时发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信息。认真做好卫生健康领域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及时上报重大情况、通报重要事项,做到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舆情管控同步推进。
30.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贯彻落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问题,重点纠治卫健系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挖根源、找准症结、精准治理。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促进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推动卫健系统党员干部作风转变。加强对医疗卫生行风“九项准则”执行情况的督导力度,严肃查处卫健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大力整治全市医疗卫生行业作风问题,促进卫健行业作风持续向好。
3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党员干部“一岗双责”职责,切实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突出“清廉入章程、清廉进规程”推进“清廉医院”建设,聚焦行业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制定完善岗位廉政风险点防控措施,不断提升行业综合监管能力。扎实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精准使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政治生态研判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肃查处卫健领域违法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卫生健康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