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宝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创新工作方法,运用中西医结合理念,紧紧围绕“323”攻坚行动,推动中医药在8个专病“防”“筛”“管”“治”中服务运用。
一、筑牢“三重保障”,夯实服务根基。体系与制度建设并重。建立市级中医医院+城市医疗集团+基层医疗机构+村(站)卫生服务室的中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在“323”攻坚行动中增设中西医结合专病防治项目,设置8个专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综合管理、质量控制、药品调剂、认证评审、业务培训、信息管理、健康教育、宣传报道8个日常管理工作专班,统筹调度推进工作落实落地。设施与信息建设并重。通过省级项目资金、区级配套资金、卫健奖补资金、医院自筹资金等渠道,筹资1000余万元扩建10个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10处中医药文化广角、8个中西医结合专病防治门诊、17个村(站)“中医阁”,配备中医诊疗设备500余套,开通10个基层医疗机构、134个村(站)服务室中医药一体化云平台,新建市区两级医院共享“智慧中药房”4个,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服务环境。人才与科室建设并重。招聘18名中医类人员,依托上级医院培育5名中医继承人、7名“西学中”医师、2名中医住院医师、1名中医全科医生、20名中医技师、4名省级基层中医药优秀人才,组织134名村(站)医生培训4类中医适宜技术。依托上级医院共建2个中医特色科室、2个中医病区、6个专家门诊、1个名医团队,落实27名中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二、坚持“三位一体”,夯实服务能力。着力“防”,提升居民知晓率。组建中医科普队伍20支,开展健康讲座、健康义诊、健康咨询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五进”活动300余场,覆盖2万余人次;在《健康东宝》微信公众号开设“323”科普专栏,编发中医药健康推文和短视频50条,宣传中医药基本知识、推广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预防疾病调摄护理,引导群众树立“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着力“筛”,提升居民覆盖率。结合“湖北省中医药日”“全国高血压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等10多个卫生主题日,将“323”攻坚行动8类疾病纳入重点筛查病种,通过公卫体检广泛筛查、妇科“两癌”专项筛查、就诊患者机会性筛查,全区共筛查出高血压27531人、糖尿病9083人,慢阻肺2275人,宫颈癌2689人、乳腺癌1352人,常住居民筛查覆盖率90%以上。着力“管”,提升居民满意率。将中医类别医师纳入170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签约重点人群105111人,管理率达90%以上,对筛查出的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建立档案,定期开展健康监测、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闭环式健康管理;将符合条件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纳入“慢病”医保门诊报销范围,0-3岁儿童穴位按摩、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服务纳入考核项目。
三、践行“三项结合”,夯实服务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中西并用。印发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结直肠癌等10个中西医结合专病防治方案和临床路径,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充分运用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方法辨识患者具体症候,结合临床医学视、触、叩、听体格检查,放射、影像、检验等辅助检查辨病论治,查清患者局部症状,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内服与外治相结合,聚焦双管齐下。针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订制发放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手册300本,积极推广中药茶饮“乌梅汤”、一人一方中药代煎服务;全面推广冬病夏治“三伏贴”,针刺、拔罐、中医微创等6类12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将耳穴压豆、微波红光等技术向中医护理服务延伸,中医药年均诊疗达到26万人次,占总门诊人次的30%,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健康需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加强优势互补。推广“中医+西药”联合治疗模式,结合疾病轻重缓急,对癌症、严重外伤、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诊患者及时转诊手术治疗;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精神障碍等急性发作期患者运用西药进行对症治疗,在疾病稳定期或需要长期调理时,配合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和康复,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斌 、叶美良